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程建设 -> 正文

《大国水脉•南水北调》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日期:2025-07-16 浏览量:

《大国水脉•南水北调》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课程通过深度挖掘南水北调工程(重点以中线为例)中蕴含的思政、艺术、哲学等人文元素和环保、生态等科学元素,将地方特色资源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教学团队:本课程集中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音乐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学院等多个学院优秀的师资力量,其中多名教师获得过河南省课程创新大赛、南阳师院各类教学大赛一等奖。

教学设计:本课程通过讲历史、讲故事、讲歌舞、讲美术、讲生态、讲环保的方式,面向全校本科生,全面展现南水北调工程的宏阔画卷和重大意义,讲述大国水脉背后的战略筹划、制度力量以及无数可歌可泣的奉献者的故事,提升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认同,弘扬人民至上、艰苦奋斗、奉献担当的价值理念,强化青年大学生“强国有我”的历史责任感。第一,站在历史看现实。从自古以来的“中国水情”以及坎儿井、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京杭大运河等著名治水工程发挥的巨大历史作用,讲述“南水北调”战略的必然性。第二,站在治水看治国。从全国人民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体主义精神,阐述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三,站在水利看生态。从三纵四横的国家水网对受水区生态的补偿和改善,从“四水四定”的内涵,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第四,站在地方看全国。跳出地方作为库区、移民区、受水区关于南水北调的特色资源的局限性,讲清楚南水北调作作为国家战略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第五,站在思政看育人。除了思政课程元素之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工程建设中的科学素养、与南水北调相关的艺术作品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等因素,都可以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育人资源。

课程设计:本课程采用“化零为整”和“化整为零”相结合的设计方式,全课程分为若干个部分,既可以开设为完整的一门大学生公修课(“化零为整”),也可以将其中某部分内容开设为融入不同专业的独立的课程思政讲座。

课程建设:本课程是南阳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项目“大国系列”课程中的组成部分。2021年依托河南省高校教学名师工作室、2022年依托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进行集体备课和实践考察。2021年春期至2024年秋期,以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2025年春期,以必修特色思政课的形式,面向2024级全体学生开设。

课程内容:

第一篇:中国水情。中国水资源状况,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治国与治水的关系。

第二篇:中国水网与南水北调。南水北调东中西线的基本状况。

第三篇:在南阳召开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第四篇:水之中国梦。从构想到通水,超长期、超大规模的水利规划背后的制度力量。

第五篇:工程丰碑。南水北调节点工程中的技术创新和中国精神。

第六篇:小家大家和国家。南水北调移民和移民干部的故事。

第七篇:绿色发展,经略江河。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看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效益和配套工程

第八篇:守护水源的南师担当。南阳师范学院以服务南水北调国家战略作为育人特色的具体行动。

第九篇(扩展):笔墨丹青:画笔下的南水北调

第十篇(扩展)宛转悠扬:丹水清清入歌来

第十一篇(扩展):声情并茂:诵读丹江移民情

第十二篇(扩展):流光溢彩:舞台上的南水北调

第十三篇(扩展):渠首上的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