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课程简介(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学院)
一、课程简介
1.1开设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一年级必修课)
1.2受益学生数量:每学期约70人,近三年累计培养学生200余人。
1.3课程基本内容:
讲授环境学基础理论、污染控制技术(水/气/固废/物理性污染)及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深度融合“南水北调工程”案例,涵盖工程环境影响、生态保护实践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1.4建设历史与成果:
(1)2020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2)2023年建成校级一流课程。
拥有自建数字资源库,《环境学概论》及相关教材的电子版,包括PPT课件、教学大纲等。电子教材1部,课件30套。
视频教程:任务点章节37个,非任务点章节15个,南水北调工程介绍、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专题视频数量33个视频,视屏总时长327分钟。
实践案例教学资源,南水北调工程案例:详细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工程概况、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保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文档资料43个。
在线测试与练习:涵盖环境学概论课程知识点的在线练习题库数量:182道题。讨论区围绕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的话题数量146个。
(3)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竞赛三等奖、省级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二等奖等荣誉,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2020年度优秀教师、“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河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最佳导师奖”。
1.5契合三色育人模式:
聚焦“碧水为魂”蓝色育人主线,依托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实践平台:
案例嵌入(认知基础·战略链接):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作为核心教学场域,深度嵌入其生态系统保护的真实案例。通过剖析水源涵养、水质保障、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鲜活实例,使学生深刻理解水资源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及其与国家水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联系,强化守护“生命之源”的国家战略意识。
思政融合(价值引领·生态塑魂): 在解析水源区生态保护实践的过程中,有机融入“两山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核心理念。引导学生从环境学基础理论出发,深刻认知南水北调工程所承载的生态价值与国家使命,系统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筑牢服务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思想根基。
创新实践(知行合一·服务驱动):立足水源区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挖掘和孵化面向水源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环保创新项目。指导学生将环境学概论知识应用于解决水源区实际问题,在服务“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实践中锤炼创新能力,其成果(如双创项目)在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认可。
使课程成为理解国家水安全战略的认知起点、塑造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思想熔炉、激发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创新实践的驱动平台,实现“认知国家战略、塑造生态价值、驱动创新服务”三位一体育人目标。
二、代表性图片
图1:《环境学概论》课程平台数据概览
图2:基于《环境学概论》课堂教学设计框架
图3:基于《环境学概论》课程组织的志愿者环保宣教活动
图4:基于《环境学概论》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情况
图5: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实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