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简介(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闫冠杰
2024年5月18日《光明日报》第4版刊发我校党委书记张宝锋的文章《南阳师范学院:“以水为魂”服务国家战略“三色嵌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三色嵌入”的水文化育人体系,其中“蓝色嵌入”代表着水文化的主基调,坚持“以水为魂”,构建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学科育人模式,将高等级科研平台、高层次科研团队、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绿色嵌入”代表着生态环保科学育人的理念,坚持围绕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专业育人模式,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红色嵌入”代表着育人要以思政为引领,坚持将南水北调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网络教育。
在学校“以水为魂”服务国家战略、“三色嵌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思想引领下,生态学教学团队深刻领会“蓝、绿、红”三色育人内涵,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对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案例选取及思政元素进行了系统优化与深度打磨,积极践行三色育人理念,旨在更好地服务于本科教学,为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理论基础、高度生态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一、课程简介
《生态学》课程是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每年覆盖学生超过150人,主要面向大三学生授课。课程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核心内容。课程教学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生物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知识与核心理论,训练其生态调查、监测、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塑造科学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提升解决复杂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目前积累的教学资源如下:
1. 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数据库:课程团队长期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的生态监测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地调查数据,包括库区水质参数、浮游生物(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资源、消落带植被、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LC)等一手资料,形成了服务于教学的专题数据库;
2. 区域生态系统图库与案例集:包含伏牛山森林生态系统、南阳盆地农业生态系统、方城赵河等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照片、影像及案例分析,重点展示生态结构、关键物种、生态过程(如演替、物质循环)及面临的问题(如片段化、污染);
3. 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案例:收集整理了课程团队及合作单位参与的本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如朱鹮重引入项目相关生态背景)等实践案例资料。
二、生态学课程的三色育人模式
生态学课程天然地与“蓝、绿、红”三色高度契合。教学团队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与三色内涵的连接点,将育人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
1. “蓝色嵌入”——以水为魂,服务国家水战略:将课程团队在丹江口库区及水源地的长期科研积累转化为核心教学资源。重点剖析水库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别是消落带)、功能(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及其对调水工程的关键作用。以丹江口库区为典型案例,讲解库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脆弱性及面临的富营养化、生物入侵等风险。
2. “绿色嵌入”——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在讲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时,始终强调其提供的支撑(如土壤形成)、供给(如食物、水)、调节(如气候调节、洪水调控、水质净化)和文化服务功能,凸显生态系统的巨大价值。
3. “红色嵌入”——思政引领,厚植家国情怀:在讲授水源地保护相关内容时,融入“人民至上、协作共享的国家精神,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移民精神,忠诚担当、攻坚克难的移民工作精神”。讲述库区移民为国家工程做出的巨大牺牲,以及科研工作者、基层管护人员为守护水源地生态安全长期坚守、默默奉献的故事。在讨论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对后代人的责任、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与担当,激发其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动力和奉献精神。
2023年春季在丹江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
2023年春季丹江考察土壤环境
2023年春季丹江航拍
2023年春季丹江生态环境调查
2024年8月丹江考察
2024年12月丹江考察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