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简介(生命科学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张志峰
一、课程建设背景与定位
《食用菌栽培技术》作为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自生物系成立以来已开设逾二十年。课程每学期覆盖学生160余人,以“实验专题”为轴心,将理论教学融入母种制备、培养基优化、菌种保藏等实操环节,同步深化食用菌生活史、遗传育种、绿色防控等理论体系。课程注重多学科交叉,贯通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知识,通过分子实验技术与室外考察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农业问题的能力。课程建设成果显著:2019年依托课程团队成立“河南省菌类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河南省农科院、西峡食用菌研究所构建产学研基地;团队主编的《伏牛山大型真菌原色图鉴》成为区域菌物研究标志性成果;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累计经费80万元),其中“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食用菌种质提升工程研究”直指国家战略需求,相关技术已推广至豫西香菇主产区,参与完成“2019-2022年河南省真菌调查”。
二、三色育人模式的深度实践
(一)蓝色嵌入:科技护水驱动产业革新
课程紧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丹江库区)生态保护需求,聚焦西峡香菇产业“菌种退化”这一卡脖子问题。西峡县作为“中国香菇之乡”,年产香菇占全国总量近1/3,但退化菌种导致坏袋率上升,废弃培养基直接威胁丹江水质。课程将省级科研项目《水源涵养区食用菌种质提升工程研究》(编号Z20221343035)转化为教学案例,在菌种制作实验中融入病毒脱除技术:学生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构建香菇指纹图谱,掌握LeV-HKB病毒脱除工艺(脱毒率达95%),使菌种坏袋率降低5%、产量提升10%。这一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优质菌种=减少水体污染=守护京津水源”的生态逻辑。近三年课程团队带领30名学生参与西峡、淅川等地培训从事技术创新服务人员数量71人次,培训技术经纪人数量77人次,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500人次,培训和指导农业科技服务数量1000人次,受益菇农2万人,将科研成功及时转化到生产上,不断解决生产的上实际问题,将科研论文写在丹江两岸。
(二)绿色嵌入:循环经济筑牢生态屏障
面对传统香菇栽培对栎木资源的过度消耗(年需8万立方米),课程立足西峡、淅川“森林覆盖率81%”的生态本底,构建绿色栽培技术体系,在培养基专题中,引导学生利用猕猴桃加工废料开发果木屑替代技术,降低林木依赖;带领学生利用香菇病毒脱除技术,成功获得多个低病毒的复壮病毒,目前获得的T2和T3香菇菌株,可以增产10%以上,减少坏棒率5%左右。在环境效益方面,增产和减少坏棒率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增产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减少坏棒率可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使用优良香菇菌株可以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同时,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耐高温菌株筛选”专题,减少喷水降温过程的用水量,节约用水20%左右。这些实践使学生亲身验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技术成果已纳入《水源区香菇绿色栽培规范》,支撑“西峡香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持续出口创汇。
(三)红色嵌入:乡村振兴践行育人初心
课程深植“小木耳,大产业”的红色基因,将习近平总书记柞水考察指示精神融入教学全程。在思政案例库中,脱贫户王大军通过课程培训创立菌种合作社。牵头“南阳市科技特派员”食用菌团队,重点服务于西峡、淅川等地,组织学生赴西峡、淅川开展“一菇一农”技术帮扶,解决菌袋污染、杂菌感染等实际问题;参与制定的《香菇日常管理手册》惠及300余户菇农。学生从菌棒培育中感悟“主动适应环境”的生存智慧(如平菇生料栽培技术和原理),从产业帮扶中体认“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精神,培养出“下得田地、入得实验室、带得动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三、育人成效与社会价值
培训和指导农业科技服务数量1000人次,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民480户,带动农民致富409人,与西峡县双龙镇河南伏牛山百菌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镇平县二龙镇山里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西峡县丁河镇丰收菌种厂、桐柏县阳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优良脱毒香菇种植推广面积1000亩(1000万袋),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00万元,推广示范经济效益150万元,促进技术合同成交额260万元。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以丹江清水为脉,以伏牛山菌为媒,将蓝色护水使命、绿色生态理念、红色富民担当注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在制作菌种时守护的是京津水源,在优化培养基时保卫的是秦岭生态,在帮扶菇农时践行的是乡村振兴——这正是南阳师范学院“三色嵌入”育人模式最生动的田间答卷。
食用菌培训现场
2021年伏牛山区野生真菌普查
带领学生指导猴头菇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