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程建设 -> 正文

《水环境修复工程》课程简介(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学院)

发布日期:2025-07-02 浏览量:

《水环境修复工程》课程简介(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学院)

一、课程简介

1.1开设专业:水质科学与技术(本科三年级限选课)

1.2受益学生数量:每学期约65人,近三年累计培养学生200余人。

1.3课程基本内容:

聚焦地表水、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深度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践案例(如丹江口库区消落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涵盖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技术创新及工程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

1.4建设历史与成果:

2022年获批校级“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同年获批校本教材《水环境修复工程》,2024年获批省级专创融合示范课;依托省级实践基地(南水北调渠首分公司等5家企业),开发本土化案例库20余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大创项目4项、“互联网+”国赛铜奖2项、省级学科竞赛奖12项。

1.5契合三色育人模式:

立足“碧水为魂”蓝色主线,强化工程实践与国家战略融合:

工程育人(聚焦水环境修复):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核心使命,针对其关键挑战水源区水质保障与生态修复,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学生基础,设置线上专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现状与挑战、水源区水质动态评价、水环境修复工程技术研究(核心)、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威胁与治理、支撑水环境治理的企业管理基础、环境治理企业实践调研。引导学生围绕水源区水环境修复这一核心命题进行自主探究,为服务国家工程的技术创新和创业奠定理论与方法基础。

专创融合(聚焦治水难题):构建“学-研-践-创”闭环教学体系,以解决南水北调面临的实际水环境问题(如水源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为驱动。课堂讲授与主题研讨聚焦水环境技术前沿与工程难题;研学实践深入水源区与相关企业;最终孵化直接服务于水质保障和水生态修复的创业项目(如高效废水处理、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等)。实现校内课堂与实践基地的交互,推动理论应用于“清水北送”实践,实践反馈深化水环境治理理论认知,形成知行合一、专创深度融合的闭环。

思政渗透(铸魂清水北送):深度融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将“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国家使命内化为学生的生态责任。在水环境修复技术方案设计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工程的战略意义与生态价值,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观。将国家工程的水环境治理难题转化为教学项目,使技术创新过程成为塑造守护绿水青山价值观的过程。

最终实现“解水环境难题、育治水创新人才、铸清水北送使命” 三位一体目标,使课程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养兼具工程能力和生态情怀的新工科人才的关键支撑。

二.代表性图片(附说明)

图1:团队教师专创融合教学平台授课情况

图2:《水环境修复工程》采用“MOOC+对分课堂”的创新教学方法

图3:《水环境修复工程》校本教材与教材案例库

图4:团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实践调研

图5“科学前沿”主题小组实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