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简介(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李娜
2024年5月18日,《光明日报》第4版刊发南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宝锋的文章《南阳师范学院:“以水为魂”服务国家战略 “三色嵌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阐述了学校创新构建的"三色嵌入"水文化育人体系。该体系以"蓝色嵌入"彰显水文化特色,聚焦南水北调国家战略,实现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深度转化;以"绿色嵌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以"红色嵌入"强化价值引领,把南水北调工程蕴含的时代精神全方位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创新模式充分体现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和育人特色。
在学校"三色育人"模式的引领下,微生物学课程团队立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研究,创新性地将"蓝、绿、红"三色育人理念深度融入课程建设。通过系统优化课程体系、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教学模式。这一改革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其服务国家战略的社会责任感,为生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
一、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依托我校生物科学国家一流专业和生物工程省一流专业,有很强的理论性、前沿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对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已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课程。《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生物学、医学、农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每学期面向约200名本科生开设。课程系统讲授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及生态分布等基础理论,同时涵盖水体微生物检测、环境微生物修复等应用技术模块。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微生物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
从1951年迄今,课程改革不断前进,2022年获批省级研究性教学示范课,2023年校级思政样板课程及线上线下一流课程。目前积累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成果如下:
自建的网络教学资源:
网址1(超星平台,牛秋红):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222766162.html
网址2(超星平台,柴春月):http://mooc1.chaoxing.com/course/236546109.html
网址3(超星平台,李娜):http://mooc1.chaoxing.com/course/219208994.html
教学成果:
微生物教学团队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实验室开放项目等一系列实践性项目。课程组成员近5年共指导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近100名,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项目近50名。牛秋红、张林老师指导的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沉渣泛起—纤维素乙醇发酵沼渣中功能菌的挖掘与应用”荣获2022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项目一等奖、“香烟之“美(霉)” ——烟草储藏板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荣获2021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项目国家二等奖。柴春月指导的学生队伍分别荣获省二等奖。课题组成员积极带领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张衡杯”创新项目。
二、“三色育人”模式在《微生物学》课程中的实践
(1)蓝色嵌入:以水为魂,服务南水北调水质安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是保障水质安全,而微生物是水体生态健康的重要指示生物。课程团队结合丹江口水库微生物生态研究,重点补充以下内容:
水源地微生物群落监测:在“微生物生态”章节中,增加丹江口水源地的浮游藻类和底栖微生物菌群分析,讲解硅藻和大肠菌群等微生物作为水质指示生物的作用,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课检测丹江口水源地不同区域水样的微生物组成,理解微生物在水质评估中的应用。组织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水库微生物定期监测。
微生物与水质净化:在“环境微生物”模块中,介绍微生物在污水处理、农田土壤有机污染物修复、生物膜控制等方面的作用,结合南水北调工程中的输水管道生物膜防治案例,让学生掌握微生物技术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2)绿色嵌入:生态环保,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共生者和环境修复者的角色。课程团队结合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需求,强化绿色育人理念。
微生物与水土保持:在“土壤微生物”教学内容中,讲解消落带(水位波动区)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如固氮菌、根际促生菌(PGPR)如何帮助植物适应水淹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实验课分析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差异,让学生理解微生物-植物互作对生态稳定的重要性。
微生物资源循环利用:在“微生物应用”部分,设计“农药残留的微生物降解”“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微生物修复”等实验项目,让学生掌握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及水体净化中的应用,培养绿色低碳发展思维。
(3)红色嵌入:思政引领,弘扬南水北调精神
微生物学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课程团队挖掘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
科学精神教育:在“极端环境微生物”教学内容中,以丹江口水库消落带的耐淹植物(如香根草、杨柳科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为例,讲解微生物如何帮助植物适应逆境,类比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的精神,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科研中迎难而上。
生态文明价值观培养: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部分,结合南水北调工程中微生物监测团队的先进事迹,讲述科学家如何利用微生物技术保障水质安全,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志向。
丹江采集水样和底泥
丹江取样——进行丹江流域水环境微生物调查
采集土壤样品——调查土壤质量和分离微生物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杰出青年获得者李庆斌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王光谦院士团队成员等一行莅临丹江口采集样品
带领学生显微镜观察丹江水样中的微生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