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课程简介(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李景照
2024年5月18日《光明日报》第4版刊发我校党委书记张宝锋的文章《南阳师范学院:“以水为魂”服务国家战略 “三色嵌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三色嵌入”的水文化育人体系,其中“蓝色嵌入”代表着水文化的主基调,坚持“以水为魂”,构建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学科育人模式,将高等级科研平台、高层次科研团队、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绿色嵌入”代表着生态环保科学育人的理念,坚持围绕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专业育人模式,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红色嵌入”代表着育人要以思政为引领,坚持将南水北调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网络教育。
在学校育人模式的主体思想引领下,植物学教学团队以“蓝绿红”三色为模式基础优化课程设计、精选教学案例、打磨课程思政元素,践行三色育人模式,更好的服务于本科教学,更好的为生物科学相关专业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简介
《植物学》课程是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每年生物科学学生超过150人以上,主要针对大一新生授课,分为两个学期授课,课程以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为线索,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类群等不同层次,揭示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生长与发育、分类与分布。课程教学以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依照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植物学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以及独立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
课程自2018年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022年被评为省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被超星集团认定为“示范教学包”。目前积累的教学资源如下:
(1)自建的网络资源:
网址1(超星平台,李景照):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202264211.html
网址2(中国大学慕课,张乃群):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YNU-1002923006?%20appId=null&outVendor=zw_mooc_pcsslx
(2)课程团队积累植物图片资源:
①植物学微观结构数据资源,主要为光学显微镜拍摄的图片,图片目录见下图(资源图片30G,图片总数为402张,其中考试图片42张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的图片26张,茎的图片44张,叶的图片60张,花的图片61张,果实和种子的图片9张,藻类图片30张,菌类图片26张,苔藓和地衣62张,蕨类42张)。
②植物学宏观图片资源,以单反相机拍摄为主,2014年6月份以前拍摄的图片数据共计24489张图片,物种数量1000种以上,14年以前的数据已经上传到中国植物图像数据库,自2014年6月份以后拍摄的图片共计72410张,总数据400G以上。
③课程的植物专项调查资源
鉴于课程团队多年从事野外调查工作也积累一些专项调查的数据资源,如伏牛山大型真菌的调查,这些资源都反映在课程负责人参与编写的《伏牛山大型真菌原色图鉴》。在2021年作方城赵河湿地植物监测时编写了《方城赵河湿地植物图册》,记录湿地植物近400种,图册植物有100多种,这些植物资源无疑对于植物学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植物学课程的三色育人模式
在三色育人模式的引领下发掘出的课程元素主要如下:
(1)蓝色的主基调:丹江水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其水质的好坏是衡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而水源地中充斥着能衡量水质好坏的藻类,课程团队调查了核心水源区的浮游、底栖藻类。其中以绿藻和硅藻为主,课程团队在讲述藻类章节中补充了教材中没有的硅藻类群,让学生理解硅藻在生态环境中作用和历史地位。
(2)绿色的生态环境:水源地中存在消落带的植物群落,而这些消落带的植物群落中是捍卫水土流失的基石,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配合呵护一池清水。
(3)红色的思政引领:消落带中能较强的耐水淹的植物香根草和部分杨柳科的植物,这些植物能产生不定根较好的适应了长期水淹的环境,这告诉大家要主动的适应环境,穷则思变,而水体中的硅藻因为有个硅质的外壳能存在上千万年。
2011年的丹江还有挖沙船和网箱养鱼
2011年丹江取样采集藻类和底泥
2011年春季在丹江上游山坡植树造林
2011年春季在丹江上游山坡植树造林
2013年6月丹江考察
2018年7月丹江考察消落带中残存的杨柳科植物
2018年7月丹江考察消落带中的植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