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范学院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20年来,学校把服务南水北调国家战略作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规划长远,目标明确,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探索了“以水为魂三色嵌入”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项目前期基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03年12月正式开工,我校2004年就成立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工作站。2016年我校获批水源区水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我校“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学科群获批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使我们的学科建设站在了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沿。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并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我们更感责任重大。2022年,我校获批“水源区流域生态安全高校创新引智基地”,实现国家级平台的重大突破。可以说,我校特色化发展的每一步都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这个中心任务。
久久为功,水到渠成。2024年,在总结20年育人实践的基础上,我校党委书记张宝锋教授主持申报《以水为魂:面向国家战略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课题,获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以水为魂 三色嵌入”就是这个项目的核心内容。
二、项目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地方普通院校怎样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办学?
南阳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地方高校,和全国大部分普通地方高校一样,地理位置、办学资源都不具有天然优势。然而,正如900多年前范仲淹在南阳师范学院西南50公里的花洲书院写下的《岳阳楼记》,“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的思考始终是南阳师院人的使命和求索。地方普通院校怎样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办学,怎样让人才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同时又带有学校自身独特的个性?南阳师范学院发掘区位优势,学校处于南水北调水源地这个居于国家战略水网重要地位的水龙头所在地,多年来,一直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方面承担着特殊的国家使命,学校正是基于服务南水北调重大战略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探索。本案例展示了我校如何重点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以此回应地方院校如何服务国家战略问题。
第二,地方师范院校怎样办好非师范教育?
近年来,地方师范院校为适应高等教育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积极调整其人才培养结构,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本科专业数量、开设非师范类专业,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服务能力,力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地方师范院校对教育政策的积极响应,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怎样办好非师范教育?”“怎样选好非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成为众多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地方普通师范院校的一员,南阳师范学院发展非师范教育,在传统师范学科基础上发展特色学科,把专业建在学科上,坚持科教融合,重点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问题,以此回应地方师范院校怎样办好非师范教育问题。
三、“以水为魂 三色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绿色:建立服务南水北调国家重大战略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
回答地方院校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南阳师范学院通过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建立适应服务南水北调国家重大战略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
建立一个中心多个层次的专业集群:以培养服务南水北调国家重大战略的专门人才为中心,学校成立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学院,开设水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设立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围绕南水北调国家战略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建立了生态环境类核心专业集群(水质、农学、环境等本科专业)、与生态环境专业相互交叉支撑的理工科专业集群(地理、测绘、化学、给排水等专业)、以实现绿色发展为目标的配套社会科学专业集群(经济、法律、管理、旅游等专业)。打造特色化人才培养方向:鼓励以生态环保为特色的主、辅修专业,围绕传统法学、经济学专业打造“生态法治”、“双碳经济”等人才培养特色方向,围绕生物工程、农学等传统专业打造水资源保护、新型污染物识别等人才培养特色方向。建设了“南水北调+”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南水北调精神研究院,鼓励支持本科生选修特色方向课程,进一步深造的时候选择生态环保领域。建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教育通识课,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形成适应各专业育人目标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为绿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培育了《大国水脉:南水北调》《大国工程:匠心独具》《水环境修复工程》《水分析化学》等省级一流课程,编写了《水域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等一系列省级规划教材。
(二)蓝色:科教融合实现高水平学科反哺特色化育人
在服务国家战略,培养特色化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师范院校如何办好非师范教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南阳师范学院通过发展特色优势学科,科教融合实现高水平学科反哺特色化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平台:生物、化学、地理、物理、计算机等学科都是我校传统师范专业的优势学科,我校在此基础上围绕南水北调国家重大战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流域生态安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基地”)”国家级平台,打造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科研创新平台”,以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高层次科研人才团队,培育生态安全、水质保护、生态农业、健康养殖、清洁能源与设备等方面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果。高质量教学资源:学校鼓励高水平教师将科研优势转化成教学优势,将高水平科研成果全面转化为优质教材、精品课程、教学案例、实践基地等高质量教学资源。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师的科研课题全部向本科生开放,转化为激励学生科研创新的“养料”。科研资源开放“三进”。鼓励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感受科研、创新的氛围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大创项目、“互联网+”等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全覆盖,实现人才培养内涵提升。“水源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科研团队自2004年开始带领本科生开展水质监测科研活动,“绿色催化和先进材料”团队师生围绕生态环保开展的科技创新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注重师资的内引外培,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培养一大批卧龙学者、特聘教授。将生态保护前沿技术、热点问题、特色产业引入课堂教学,携手区域知名企事业单位,选聘行业企业专家人才强化双导师队伍建设。学校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立现代产业学院,鼓励师生共同完成横向项目,通过多元路径打造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实现创新驱动的学科育人。
(三)红色:南水北调精神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果说学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是为了解决服务南水北调国家战略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发展高水平学科反哺教学是为了解决服务南水北调国家战略特色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那么我们宣扬南水北调精神,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解决服务南水北调特色化人才培养的普遍性。
南水北调精神价值包含了“人民至上、协作共享的国家统筹精神,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移民群体精神,忠诚担当、攻坚克难的移民工作精神,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这种精神价值结合南阳师范学院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年潜心培育的护水校园文化,共同构成了我校对全体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舞台。
思政育人:学校成立南水北调精神研究院,深入挖掘南水北调工程背后的国家力量、制度优势、牺牲奉献等精神价值;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主基调,将南水北调工程所体现的全国人民一盘棋、集中精力办大事、移民群众奉献牺牲等制度力量和国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专业育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找准南水北调精神与各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开设“匠心筑梦,大国工程”系列讲座,在专业教育中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文化育人:我校师生排练《我从丹江来》等舞台剧,演唱《京豫良缘看少年》等反映移民精神的原创歌曲,创作一大批南水北调题材的国画、油画、版画作品,将大爱报国的精神价值蕴含于艺术审美教育过程。服务育人:立足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久久为功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以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护水环保责任意识,在所有师院学子中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共识。
四、社会反响
自2014年开始,《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多次报道学校围绕南水北调开展特色化办学的成果。学校围绕南水北调开展的教科研项目立项国家级12项,省部级32项,获奖33项,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教研专著7部,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地方师范院校如何服务国家战略,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