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响应十九大号召,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博士青年教师群科研成果丰硕

发布日期:2018-04-12 作者: 来源: 点击:

 

 

南阳师院校徽图案刊印在全球化学顶级期刊封面上

 

 

 

上资料图为:刊印有我校校徽图案的《GreenChemistry》杂志封面(该杂志由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全球化学顶级期刊,位列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化学1Top

 

 

 

本刊讯记者 赵强)我校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的博士青年教师群体科研工作捷报频传,用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向党的十九大献上了一份厚礼。

化工学院徐坤博士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从分子内环化和分子间环化两大类成环策略进行论述,并对一些特殊的杂环化合物的药物用途进行了介绍。成果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国际著名权威期刊ChemicalReviews DOI:10.1021/acs.chemrev.7b00271;一区;IF=47.928)。《ChemicalReviews》是一本同行评审的科学杂志,于1924年由美国化学会创办发行,是全球化学领域影响因子最大的期刊。

叶立群博士(河南省太阳能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应邀在化学类顶级期刊Coord.Chem. Rev2017,1584-101,一区;IF=13.324)发表题为Bismuth-richbismuth oxyhalides for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photocatalysis的综述论文。该论文详细讨论了复杂卤氧化铋的合成、改性以及在环境和能源光催化中的应用,并对复杂卤氧化铋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叶立群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学王保强教授合作,结合化学、材料、生物、能源等学科研究了表面沉积有硫化镉纳米颗粒的大肠杆菌在可见光照射下产氢能力,同时研究揭示了氢气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成果发表在材料类顶级期刊AdvancedEnergyMaterialsAdv.Energy Mater. 2017, 1700611;一区;IF=16.721)。

张胜、徐坤博士通过光氧化还原催化剂的光催化作用,以肉桂酸和脂肪羧酸、氨基酸衍生的酯作为原料,在光照的条件下经由双脱羧反应历程,实现了反式烯烃的构建。该方法学可以作为Heck反应的一个补充,为反式烯烃的合成提供一个节能环保的绿色工艺路线。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在Chem.Commun.2017,53,10719-10722,一区,IF=6.317);在此研究基础之用Ir配合物作为光催化剂,在蓝色LED灯照射下,实现羧酸化合物的脱羧反应进而与活化的烯烃进行Michael加成,然后经过酸性水解即可得到多种取代基类型的醛类化合物。经典的合成醛类化合物的方法是采用CO/H2作为合成气,和烯烃经由氢甲酰化反应制得。该研究成果为醛类化合物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绿色、经济的合成路线。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在Chem.Commun.2017,53,11642-11645,一区,IF=6.317)。

徐坤、张胜博士采用烯丙醇和磺酰肼作为起始原料,在无金属、无添加剂条件下高效构建碳-硫键,其中磺酰肼同时充当硫的来源和还原剂。反应以水作为溶剂,具有绿色环保的显著优势。该论文由于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被GreenChemistry2017,19,4494-4497,一区,IF=9.125)选为封面文章。作者在设计时将南阳师院的校徽融入到背景之中,在国际著名期刊封面上向业界展示了南阳师院的实力和风采。

徐坤、张胜两位博士在光催化有机合成方面的研究成果(AnIr-photoredox-catalyzed decarboxylative Michael addition of glyoxylicacid acetal as a formyl equivalent)再次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著名期刊ChemicalCommunications选为封面文章进行报道(Chem.Commun. 2017,53, 11642-11645)。

张旭博士通过铜(II)/酸体系催化二级芳胺和炔酸酯衍生物制备4-喹啉酮衍生物,反应首先经过二级芳胺亲核进攻炔酸酯衍生物生成烯胺,然后酯羰基和芳环亲电取代的历程。该方法首次实现在酸性条件下、亲电能力比双键弱的羰基发生亲电取代反应,该反应为合成喹啉酮衍生物药物中间体提供了一个温和、环境友好的工艺路线。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TOP期刊OrganicLetters上(2017,19 (18), pp 4984–4987;一区;IF=6.5795)。

张胜、徐坤博士在OrganicLetters上连续发表两篇关于有机电化学催化合成方面的研究论文(Org.Lett. 2017, 19 , 6622-6625; Org. Lett. 2018, 20,252-255)。论文题目分别为“ElectrocatalyticDehydrogenative Esterification of Aliphatic Carboxylic Acids: Accessto Bioactive Lactones”和“ScalableElectrochemical Dehydrogenative Lactonization of C(SP2/SP3)-HBonds”。内酯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因此内酯类化合物的构建是有机和药物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对于内酯类化合物的构建,传统的有机合成方法往往需要采用过渡金属或者高价碘催化,并伴随使用过量的强氧化剂,属于环境不友好反应。为了解决内酯合成所存在的问题,该项研究工作采用电化学作为绿色合成手段,实现了芳香C-H和脂肪C-H的分子内酯化反应。反应过程无需过渡金属的参与,无需外加氧化剂的参与,反应副产物为氢气,具有环境友好、原子利用率高的显著优势。采用该方法,从廉价易得的原料出发,两步反应即可得到天然产物CytosporanoneA。他们和北京工业大学合作,还将反应的规模扩大到40g,而已有关于内酯合成的报道绝大部分都是毫克级别的反应。

徐坤博士最近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在ChemicalCommunications上发表新型含硫生物活性分子合成的研究论文(Chem.Commun. DOI:10.1039/C7CC08553B,在该工作中他们利用苯炔中间体与环状硫醚的开环反应,在无过渡金属条件下成功构建一系列含硫生物活性分子。

叶立群博士以通信作者在Journal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发表了题目为“OxygenVacancies Induced Exciton Dissociation of Flexible BiOCl Nanosheetsfor Effective Photocatalytic CO2Conversion”的研究论文(J.Mater. Chem. A 2017,5, 24995-25004)。卤氧化铋(BiOXX=ClBrI)作为新型二维层状光催化剂,在太阳能利用与转化方面有巨大潜力,一直被光催化研究领域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然而,强激子过程抑制了光诱导电子的催化反应,如产氢,CO2转化和固氮。在这项工作中,成功地制备了具有氧空位的柔性BiOCl纳米片(BOC-OV)。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表明氧空位引起柔性BiOCl纳米片的激子解离,增强BOC-OVUV-Vis光照下CO2转化率较()。该工作说明氧空位由于其特殊的表面和电子结构特性对光催化CO2的转化有很大的影响,对环境保护和未来的光催化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这些博士青年教师们的突出工作,南阳师范学院化学学科的“自然指数”排名逐年上升,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南阳师范学院化学学科的“自然指数”在我国科研机构中排名103位,其中仅徐坤博士就贡献了将近一半的分值,为学校学术影响力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徐坤、叶立群、张胜、张旭四位青年博士都是中共党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坚持,以身作则,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一是坚持科研立足实验,把课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科研实验上,实验室经常灯火通明,他们通过实验掌握科研工作的第一手数据。二是坚持提升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水平。三是坚持实践教育,尤其在实验、科研等环节,鼓励并吸收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长期以来,化工学院领导班子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搞好教学、科研,并努力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学院教师们克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攀科研高峰,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