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建设
 
思政工作

南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8-09-26 09:09 点击:


南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一、目标原则

1.总体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2.基本原则。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2)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3)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二、基本任务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1.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3.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4.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5.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6.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7.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立法,遵守学校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8.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9.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10.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学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实施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继续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加强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管理,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要求,落实统编统用制度,认真落实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牵头单位:教务处;实施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各教学单位)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强化过程管理,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组织编写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在本科生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在研究生中开设相应公选课程。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等项目,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牵头单位:科研处、研究生处;实施单位:河南省社科院南阳分院、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各教学单位)

3.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充分发挥学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的作用,进一步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卧龙众创空间、高新技术开发区、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开展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实践学分进行管理。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类专业不少于2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作用,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发展。完善支持机制,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构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培育建设一批校级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牵头单位:教务处、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实施单位:各二级学院)

4.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实施传承经典 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育人工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篇荐读、诵读活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立项建设和引进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展示一批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依托学校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和汉文化研究中心开展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播工作。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编排展演一批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选树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着力打造“卧龙学子”导航工程、卧龙文化艺术节、“张衡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道德讲堂等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构建“一院一品”的校园文化体系。实施“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支持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文艺精品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推选展示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设美丽校园,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校园”,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牵头单位:宣传部;实施单位:校团委、学生处、图书馆、汉文化研究中心、后勤服务集团、各二级学院)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加强工作统筹,建设好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加强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规范师生自媒体管理,做好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拓展网络平台,发挥学校“两室两团两矩阵”的作用,加强“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推选展示一批校园网络名站名栏,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丰富网络内容,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优化成果评价,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推动信息技术与育人工作的融合创新,营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环境。(牵头单位:宣传部;实施单位:学生处、校团委、科研处、人事处、教务处、网络管理中心)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加强知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程,举办心理健康科普讲座,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教育活动,办好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咨询服务水平。加强预防干预,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业务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完善工作保障,加强硬件建设,建好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一批“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牵头单位: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实施单位:学生处、校团委、校医院、各二级学院)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健全育人制度体系,加快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保障全校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健全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明确育人岗位规范,梳理学校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职责说明,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强化管理即服务意识,增强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把为师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寓于各项管理工作中。加强育人队伍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和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提高管理干部育人能力。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提高育人保障力度,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各类投入的育人导向,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保障力度。完善岗位评价体系,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结合学校整体规划和发展需要,制定相应措施,并作为评奖评优条件。树立育人典型示范,大力宣传和表彰学校涌现出的先进典型。选树一批管理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牵头单位: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实施单位:全校各单位)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强化育人要求,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并作为工作的职责要求,体现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供给能力,建设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一批“服务育人示范岗”。(牵头单位:院长办公室;实施单位:后勤服务集团、国有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图书馆、网络管理中心、保卫处、组织部、宣传部、校工会、校医院等)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和研究生“三助”岗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活动。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牵头单位:学生处、研究生处;实施单位:各二级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导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学院党委(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明确和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认真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夯实党建工作责任。选好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遴选培育一批基层党建工作标杆,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牵头单位:组织部;实施单位:工会、团委、学生处、各二级党组织)

四、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学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明确各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意识,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领导责任,履行职责,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各单位要将《实施方案》的实施纳入本单位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责任人。

2.强化改革驱动。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3.建强工作队伍。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加强专门力量建设,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

4.强化工作保障。加强工作统筹,完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