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明 孟瑶 万盈盈
2018年6月19日,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首排的民族新歌剧《白毛女》在学校音乐厅如火如荼地上演,作为南阳市的首次尝试,引起的热烈反响至今令人记忆犹新。金秋九月,为迎接新生而专门复排的《白毛女》再次赢得了观众的大力赞赏和喝彩。能够受到如此广泛关注,《白毛女》背后蕴含的完美筹划和辛勤努力功不可没。日前,记者来到了音乐学院,在琴房见到了本次歌剧的指导老师应娟,并同她一起回顾了这场视听盛宴背后的精彩。
■初心不改 秉心相持
悠扬的旋律和扣人心弦的剧情使得歌剧具备了更为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使得无数艺术家为其前仆后继,奋斗不息。谈到在排练歌剧方面的经历,应娟表示,音乐学院首演复排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呈现,与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和音乐学院领导班子的期望帮助,以及全部演职人员的努力与奉献是分不开的。之前音乐学院师生们排练过一些国内外歌剧片段,但像这次排练一部完整的歌剧还是首次。她说:“对于我们南阳师范学院这样的综合性院校来说,排练整部歌剧很难,而且排演整部歌剧的案例在河南省各兄弟院校也是寥寥无几,这更加大了我们歌剧排练的难度。”第一次,就意味着挑战,是机遇,也存在着风险。
据了解,音乐学院除专升本同学以外,大三每个班都会举办一场毕业汇报演出。应老师的学生张智华在和应老师沟通时提出也想办一场专升本班的毕业汇报演出的想法,经过碰撞灵感的火花,提出了能否以排练一部歌剧的形式来尝试呢?“学生说试试吧,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梦想有点大,不过,有梦想就得鼓励,那就试试吧。”应娟微笑地说,对机遇的恰当把握和面对未知考验的勇气成为了歌剧准备的良好契机。
对未知事物的尝试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当问及排练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应娟感慨道:“首先是资金问题,其次是时间问题,从最初的构思到首演,中间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而且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课,很难凑在一起。再者就是孩子们基本上没有学过表演课程,对人物的刻画和舞台的把控很有难度!”
让应娟感到欣慰的是,同学们也都很乐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参与到火热的排练之中。其中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陈思澎,五百多页的钢琴伴奏谱子,陈思澎一个人的演奏贯穿了整场演出,应娟激动地告诉记者:“他就是《白毛女》的核心,所有的剧情都随着他的音乐跌宕起伏,声入人心。”团队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同学们的坚持不懈使歌剧的排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排练歌剧《白毛女》的时候,我们成立了以张智华(大春扮演者)、 徐晓(穆仁智扮演者)和张哲(杨白劳扮演者)为主的铁三角团队,同学们利用中午和晚上没课的时候一起反复练习,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力求把原作的情感、心理、个性,用新的阐述和理解以最佳状态带给观众。”应娟认真地告诉记者。
在歌剧排练的一两个月里,应娟老师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她不仅要协调各方面排练事项等,还得拖着疲惫的身躯出演歌剧的四五幕,期间她的血压低至48,嗓子整天处在沙哑的状态。她也曾想打退堂鼓,可是看着孩子们努力出来的成绩,她屡次被感动:资金有限,音乐学院马奇院长四处张罗筹措资金支持演出,为了省钱,剧中的穆仁智自己买来电钻木板、茅草,每天早上六点钟开始做道具,舞台上呈现的每一样实景道具都是大家的功劳,每天都有不同的惊喜,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感动,大家的期待和帮助鼓舞着应娟老师向前的脚步!让应老师深深感动的还有不辞辛苦给予白毛女剧组指导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周秋雨老师。“周老师的恩师就是曾经的白毛女扮演者、艺术家郭兰英老师,在得知先生六月份回到南阳的消息时,音乐学院马奇院长专程邀请她来给学生们进行指导,对我们的演出有非常大的帮助。”应娟微笑着说。周秋雨先生欣然应邀,并耐心地教导学生们:“在台上表演说话的方式,声音的位置跟平常都不一样,不仅需要指导,更需要反复地训练,一点一滴都需要反复揣摩。”在指导的整整两天时间中,同学们到了晚上十点才恋恋不舍地散场。孩子们的执着,周老师的帮助,马奇院长中秋节给孩子们买的月饼,应老师家属六一儿童节给孩子们包的饺子......无一不让应娟感动。
时间转瞬而逝,还来不及咀嚼其中的酸甜苦辣,演出的日子便如约而至。“喜儿、杨白劳的出场表演,大屏幕上纷纷扬扬的大雪和舞台上搭建的茅草屋,都很逼真,演员的声腔和表演都不错,特别是扮演穆仁智的同学,把地主走狗欺穷媚主的神态表演得非常到位。”一名观众赞赏地说到。另一名观众也激动地表示,应老师亲自上阵出演白毛女,扮相、歌唱、表情都很有角儿感,尤其是几段歌唱把白毛女坚强愤怒的反抗情绪表现得很充分。“唱民歌的应老师婉转,演歌剧的应老师大气又有范儿!”大家的共同努力得到了热烈的回应,无疑是一件值得雀跃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更多的是锻炼和成长。
■源于热爱 贵在坚持
一件事情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你对它的热忱和憧憬,还取决于你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你为之所付出的努力。
当你对一件事情有足够诚挚的热爱时,你才愿意倾尽全力去不懈追求并不计回报地为之付出。应娟感动地说:“在得知我们在《白毛女》上的经费有限的时候,同学们坚定地跟我说‘老师,哪怕只有两千块钱,我们自己对钱、众筹,也要办!’同学们对音乐的热爱让我也不禁为之动容。依靠热爱和执着的支撑,就算自己动手制作道具也乐在其中。其实,学校教务处和音乐学院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还是给予了我们大力的关注支持和资金帮助。”
热爱是实践的动力源泉,但是也少不了能力提升的辅佐。曾经为了使自己在音乐会全场保持最佳状态,应娟提前半年去健身房锻炼。为了使自己更符合《白毛女》中人物的性格,她反复地推敲、改变并提升自我。她说:“我在唱、念、做、打上都下足了功夫,力求做到演什么像什么。”正是这份执着和刻苦,让她最终抵达了成功的彼岸。
“你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要有一桶水。”利用寒暑假来提高自己的声乐技能是应娟这些年都不曾荒废的事情。
应娟把学会坚持才能厚积薄发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人生信条。《白毛女》中饰演少年喜儿的大三学生程文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三年的积累和沉淀使得一个腼腆、内向的女孩成长为了一个演绎角色时自信、大方的歌剧演员,这就像毛竹的生长一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你热爱一件事的时候,你一定要坚持,因为这件事可能会成为改变一个人的契机。”应娟深有感触地说到。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只有钻进去,在不容易的路上比别人付出得更多,才能真正体会痛并快乐和幸福着。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传播艺术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技能,是应娟觉得在工作之余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除了圆满完成南阳师范学院的大小演出任务外,我还应邀参加了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各级各类公益性文艺活动,深入农村贫困学校,也开展了多场文艺培训。”她微笑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应娟不仅承担了一个大学老师和音乐工作者传播普及文化艺术的义务,也增强了自身的文化底蕴,为音乐创作准备了更多的文化素材。
2018年10月27日,首届全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在我校举办,这次活动不仅可以升高学校的名声,也是向全国展示我们的窗口。应娟也深得领导信任,在展示会上作慰问演出,会后,创新创业学院的赵永振书记激动地对应娟说:“还记得第一次听你音乐会的情景,感觉青涩、稚嫩,现在你演唱起来就跟歌唱家一样,简直太美了。”多年不间断的学习和积淀,让她的声音、台风、情感都更加精进,得到了质的飞跃。
■教学相承 薪火相传
“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累累硕果的取得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和探索。在声乐教学上,应娟一直坚信,教学不仅要在琴房,更要走上舞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把跨越历史时空仍魅力始终不减的歌剧大胆地搬上舞台,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唯有挑战才能激发潜能,应娟就是用这种舞台实践让学生们感受到舞台的魅力,更体会到音乐的真谛。
每天反复的推敲和磨合使得歌剧《白毛女》的表演更加成熟,也使得同学们的热情更加高涨。应娟欣慰地说到:“同学们每天的变化所带给我的惊喜和感动,让我切实地感受到我的付出是值得和有意义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学更能使学生体验到乐趣,从而产生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应娟就是用这种师生全程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能理解理论向实践的转变,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为一名文化的传播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技巧,还要有不辞辛劳的使命感。在被问及声乐教学方法时,应娟表示“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方法是她一直推崇和坚持的。“即使这样的工作量很大,但是有热爱音乐的同学需要单独辅导的时候,我还是会尽全力做好我的本职工作。”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也一直鞭策和督促着她。
谈到教学特色方面,应娟表示她不仅结合自身实践,还借鉴了国内外声乐教学经验方法,不断钻研,摸索出了一套科学有效、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成果较为显著。2015年5月,应娟带领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十一位大学生用十二钗的形式把大调曲《葬花》带到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的舞台。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支大学生代表队,她们凭借自身实力取得了节目入围奖的好成绩,这不仅为南阳大调曲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改善了曲艺界老龄化的现象。应娟高兴地说:“民族文化还是要传承发展的,我们让在场的观众和评委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后继有人,看到了活力和希望。”那一次,她们代表南阳师范学院,在国内曲艺界的舞台上得到了众多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们的高度认可,也为南阳师范学院增添了荣誉,提高了知名度。
正如应娟所说:“我希望在学院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中,也能为学院的声乐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多年以来,应娟多次在省级声乐专业赛事上斩获大奖,首届金钟奖民族组二等奖、第五届文华杯声乐大赛民族组二等奖、第七届文华奖暨金钟奖比赛民族组二等奖;在教学、科研上孜孜追求,在国内音乐艺术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六篇,主持参与河南省级以上课题三项,从教十四年来,培养了众多活跃在音乐舞台和教学一线的优秀人才,坚持将传统文化演绎成经典。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精益求精,一群人的坚持不懈以及一个学院的高度重视。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和坚持,才能留住优秀传统文化,保住红色经典传奇。祝愿应娟在文化传承这条漫漫长路上依旧坚持最真实的自己,继续探索和传承我们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编审 张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