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和发展,全面推进学院的转型升级发展。学院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五好团支部”“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优秀教研室”等荣誉称号。2017年,化学学科自然指数排名位于国内高校第95位,连续两年在省内排名第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现开设化学、应用化学、制药工程、材料化学、水质科学与技术五个普通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1300余人。化学工程2017年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化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学科”为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无机化学”为省级二级重点学科;获批“河南省光催化科技创新型团队”和“河南省教育厅能源光催化科技创新型团队”;“应用化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和“有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均为省级教学团队;“分析化学”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学院连续被评为校综合考评优秀单位。
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化工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重从改善师资队伍学缘结构,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培养学术带头人,构建学术梯队等方面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任教师中有校级教学名师1人(杨浩),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杨浩、谢海泉、包晓玉、乔占平、柳文敏、邱东方、李波、叶立群)。赵一阳、汤玉峰、刘小娣分获省级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应用化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2015年,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2017年8月,应用化学教研室获省级优秀教研室。截止2017年5月,共有5人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获得河南省教育厅创新人才。学院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功底扎实、治学严谨的骨干教师队伍。
开展教学沙龙、学术讨论、经验分享等交流,探索教学改革模式,增加教师间互相交流,共同成长,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新秀奖”和“优秀奖”比赛,为建立系统化的教师培训服务机制和教学发展交流机制提供了组织保障。指导教师开展职业规划。切实加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工作,明确要求所有教师根据对自身优劣势的深入剖析,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详细的发展措施。按照学校要求组织相关专家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给予指导和帮助,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业务水平的提高。积极听取教师意见和建议,为教师解决工作、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
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教学工作,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采取随堂听课和检查实验课,了解教学现状,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主动向任课教师和学生交流来了解实时教学状况,提出教学工作改进意见,认真填写领导听课记录表,并将意见与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学院党政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次,教研室活动不少于2次。
教师们严格履行教师岗位职责,为人师表,严谨治学。2015-2016学年,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各级表彰,其中校级“优秀教师”7人,校“巾帼建功”标兵4人, "三育人"先进个人7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1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5人;2015—2016学年教学新秀奖一等奖1人、教学优秀二等奖1人,南阳师范学院教学卓越奖1人。全年无教学事故发生,被评为2015年度学校学生管理先进集体,校学生管理综合考评第一名。2015年被评为“三育人先进集体”。
2016-2017学年本学年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各级表彰,其中省级文明教师1人,校级“优秀教师”7人,校“巾帼建功”标兵3人, "三育人"先进个人3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10人;2016-2017学年教学新秀奖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南阳师范学院教学优秀奖2人。全年无教学事故发生,校学生管理综合考评第二名。2017年被评为“三育人先进集体”。
2017-2018学年其中省教育厅优秀科技管理工作者1人,校级“优秀教师”7人,校“巾帼建功”标兵3人, "三育人"先进个人7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12人;2017-2018学年教学新秀奖一等奖1人、教学优秀二等奖1人。2018年被评为“三育人先进集体”。
化工学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师资队伍结构,促进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提升了服务基础教育、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实践能力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始终把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养紧密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动手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调整专业结构,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人力、物力重点建设适应性强、社会需求量大的制药工程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一技之长,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加强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为抓手,继续加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中心和优秀教材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结合学校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突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点,强调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各专业保持3—5个相对稳定、联系密切的实习基地,打造综合性、开放式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依据学科教学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立足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优化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精选部分验证性实验,开展实验教学方法研究,引入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形成一套适应化学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逐渐建成基础实验示范中心、项目化的实验室、生产性的实训基地、毕业实习的校外基地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为主线,与政府、行业企业深度融合,通过创新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构建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了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现已经建立校企实训基地20余个,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奠定了基础。
深化校企合作 “应用型”培养管理见成效
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与河南蓝图制药有限公司、中石化河南油田石蜡厂,南阳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企业合作,建立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实习实训中心”。与南阳凌宝珠光颜料有限公司、广州雅纯化妆品制造有限、河南福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天津药明康德新药制药有限公司共建了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参与学院教学计划编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同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到学院承担教学任务、宣传企业文化。四年级学生在学院和企业提供的“双导师”指导下,完成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学院与企业“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和企业形成了从学生入口到出口的共管共育的育人机制。
按照“联通岗位、重构课堂、校企联动”的思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学院与南阳科美环境检测公司创办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社会承担检测任务,对内开展学生的实习、实训,优先招聘在校学生进行工作。南阳科美环境检测公司作为重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集实践教学、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快捷便利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战操作场所,而且为学院更好更快更准地开展社会服务准确提供信息。学院与摩帝孚再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建立“南阳师范学院—摩帝孚再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发项目,协同培养学生和职工。学院还与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天冠集团公司、南阳环宇电器有限公司、南阳鑫宇炉业公司、河南普康制药有限公司、安棚碱矿有限责任公司、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以及南阳市教育局相关中学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校外综合实训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率达100%。
通过“应用型”培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获得实践单位的高度认可。通过专业实践,学生基本熟悉了本专业相关行业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了解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学生的考研率保持在30%以上,就业率达到96%,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近三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省级以上竞赛获奖84项,学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SPCP项目、节能减排项目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计186项。
“把学院建设成学科特色鲜明、科研水平一流、省内竞争力较强的学院,为周边省市和区域提供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是学院全体教职工的目标和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将以本次评估为契机,查漏补缺,把各项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更好,为学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郭立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