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迎评进行时(十三)】卧龙岗上的“科研达人”——记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朱永胜博士

发布日期:2018-12-01    作者:     来源:     点击:

  ◎记者 郭立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青年教师,朱永胜连续三年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优秀,多次被评为南阳师范学院“最受学生喜欢的任课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入选了河南省2018年度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在《先进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应用物理快报》《光学快报》《纳米技术》等重要期刊发表科学引文索引论文40余篇,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被引用500余次。被师生称为“科研达人”的他接受采访时说,在科研的道路上永无止境,也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是坚持和刻苦。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1985年,朱永胜出生在河南省上蔡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002年,朱永胜以优异成绩考入上蔡一高,这是一所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每年有600多人从这里考上重点大学,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当时,朱永胜的成绩排在全校前50名,他的目标是吉林大学。不幸的是,高考前夕,朱永胜生了一场大病,有3个多月没有到校学习,高考成绩未过一本线,被南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录取。
那是朱永胜成长中最绝望的时候,他想自己这辈子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去重点高校就读深造了,也许自己人生最好的归宿就是毕业后回老家做一名中小学老师。
“是李根全教授改变了我的命运,他是我的第一个领路人,指导我物理学的学习,他讲课风趣幽默,思维活跃,我开始沉浸于物理学的美,坚定了我研究物理学探索世界的微观奥秘的信念。”朱永胜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往事历历在目。
“最让我难忘的是恩师的教导,入学第一节课,李根全老师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给我们讲了如何度过四年大学生活,告诉我们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自己坚定信念,永不放弃,梦想定能照进现实!他还殷切嘱咐我们珍惜大学生活,走好人生中关键的一步。”李老师用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爱生如子的情怀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最终我们班37位同学,有17位考上985和211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后来有7人攻读了博士研究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其实,李根全教授当时也发现了朱永胜在物理学方面的天赋,和其他学生相比,朱永胜的领悟能力强,自己往往只讲一半,朱永胜已能理解全部问题。每当朱永胜想要放弃时,李根全教授总是及时找他谈心,帮他化解学习上的难题以及思想上的困惑。
在李根全教授的鼓励下,朱永胜重拾自信,决定向更高的目标冲刺。他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背英语单词,晚上坚持到自习室学习,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每天如是。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成功的花朵,四年如一日的坚持,换来丰硕的回报。2009年,朱永胜考入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张汉壮教授,从事光子晶体中原子自发辐射调控的理论研究工作,后因成绩优秀被批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他联合培养到吉林大学集成光电子学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师从宋宏伟教授,主要从事镧系氧化物光子晶体可控制备与发光调控。
求学期间,朱永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2012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以“钒酸钇光子晶体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为课题申请了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2012年吉林大学杰出人才培育计划资助;2012年、2013年连续两次获得博士国家奖学金;2014年,获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社会奖学金。

■追求卓越 勇攀高峰

2014年,作为吉林省优秀博士毕业生,朱永胜择业时面临着中科院、南京工业大学以及母校南阳师院的抉择。最终,他毅然选择了回母校任教。因为母校除了恩师,还有那满怀激情的青葱岁月。在南阳师院,他结识了自己的另一半,日后两人建立起美满的家庭。“母校不仅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还给了我爱情和家庭。”对于母校,朱永胜心中有道不尽的感激。
回母校任教后,朱永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和科研中,他坚持每天早上7点到办公室,晚上直到办公楼关灯锁门。其实,朱永胜的刻苦勤奋分明也受到了导师宋宏伟教授的潜移默化。他读博士一年级时的一天,宋宏伟教授在帮他修改论文,从上午10点一直到晚上11点,午饭和晚饭都没吃,出来时天正下着大雨,宋老师的思路还在文章里,不小心一脚踏到积水里,但宋老师第一反应是提醒他前面有水……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国家自然科学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宋宏伟教授在纳米发光方面高深的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似亲人般的关怀,深深地感动着、影响着他的每一个学生。就这样,朱永胜在做学问中养成了严谨的作风,较强的团队意识以及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育人情怀。
  努力总会有收获。迄今,他在《先进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应用物理快报》《光学快报》《纳米技术》等重要期刊发表科学引文索引论文40多篇,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被引用5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项目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谈及写作感受及自己做学问心得,朱永胜说:“科学研究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要想取得一点进步,就得持之以恒的坚持,永不放弃,这样取得的成绩也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行,构成良性循环。另外,论文写作要逐渐培养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捕捉能力,要有怀疑精神,不能过分迷信专家,可以对专家的观点客观地进行批判,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或对专家的观点进行完善与创新。”
对于申请国家级项目的经验,朱永胜说:“认真的态度最关键,每个项目申请书都要反复修改,不能有丝毫错误,研究目标避免设置过大,研究内容应突出重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不易过多,申请书应谦虚谨慎。”朱永胜把自己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的原因归功于较好的研究思路,良好的研究基础以及我校优越的实验条件。

■播撒爱心 亦师亦友

朱永胜的教学理念是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行动感化每一位学生。任教后,他连年被评为“年度优秀教师”“学生最喜欢的老师”。2016年9月,他还荣获我校教学新秀奖二等奖。
学生眼中的朱永胜,是良师,更像兄长朋友。
任秋玲是我校2014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老家在四川眉山,朱永胜代她们班大学物理。提起朱老师,她难掩激动道:“2014年寒假,我和班里来自贵州、云南等较远地区的同学没有买到硬座票,而我们又买不起卧铺票,基本上都要站一天一夜才能到家,朱老师得知情况后,自己掏腰包为我们6人买了卧铺车票,而他自己平时特别节俭朴素。那年春节,我们一直被老师的爱温暖着、感动着……”
2015年,朱永胜上课时发现学生小张情绪低落,经多方打听,他了解到小张身体不好,经常吃药而且家境清贫,朱永胜当即给了他800元生活费。之后,朱永胜经常找小张谈心,鼓励他努力学习,战胜病魔,用知识改变命运。慢慢的,小张变得乐观开朗了,而且成绩稳步提升,还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小张的母亲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亲手给朱永胜和他爱人做了两双棉鞋以示感谢。这是朱永胜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有学生考研,朱永胜耐心指导,为他们选择专业,联系导师,推荐学校。有两位学生经济困难,他每人资助500块钱。2016年,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学专业有5位同学同时被吉林大学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们一行5人兴奋地跑到朱永胜办公室,眼眶泪湿道:“朱老师,没有您的指导,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谢谢您!”2018年,又有8位同学被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其中,戴棚棚和贾佩谈及朱永胜老师的指导,无不由衷称赞:“我们能考入吉林大学,最感谢的是朱永胜老师,没有他的鼓励帮助,我们走不了这么远。感谢恩师,他不仅教授给我们知识,而且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
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朱永胜希望学生们都能走出去,到更好的学校、更高的平台去深造,收获成功的喜悦!(编审 张君明)

返回顶部